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簡稱上海自由貿易區或上海自貿區,是設于上海市的一個自由貿易區,也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并將為上海帶來十年發展紅利。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并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該項目立項的過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力排眾議”努力促成該項目通過。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
上海自貿區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是“四區三港”的自貿區格局。
特點:
上海自貿區般屬國際性及雙邊性,上海自貿區側重于金融改革試點;而設立在廣東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屬于區域性自貿區,更多側重于對外,著眼于廣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地的經濟聯系,更側重于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與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試點。
規模:
1、外高橋保稅區(10平方公里)1990年9月正式啟動,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
2、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1.03平方公里)國務院特批的全國第一家保稅物流園區
3、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3.59平方公里)。
4、洋山保稅港區(14.16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85平方公里,島域面積:7.31平方公里)。
功能:
2013年上海綜保區將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功能、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十項功能先行先試,即: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運作、融資租賃功能全面發展、以期貨保稅交割功能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集聚、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推動機場區港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全面推進亞太營運商計劃、探索“前店后庫”聯動模式、試點全球維修檢測業務、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29日舉行掛牌儀式,當天國家有關部門及上海市領導為第一批入駐自貿試驗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代表頒發了證照。首批入駐自貿區包括25家企業和11家金融機構,其中11家金融機構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發及上海銀行8家中資銀行,花旗、星展2家外資銀行,和交銀金融租賃1家金融租賃公司。